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下午的一齣戲-臺頂是攏全雨,看戲ㄟ人攏無

作曲:陳明章       作詞:陳明瑜

演唱人:陳明章

編曲及MIDI設計:林暐哲 / 李欣芸

製作:林暐哲 / 李欣芸

收錄專輯:《下午的一齣戲》

出版時間:1990

出版公司:滾石唱片

受訪者:陳明章

採訪撰文:許麗芩

 

多年前無意中在一個下大雨的午后聽到電臺播放〈下午的一齣戲〉這首歌,頓時就被這首歌吸引及感動了。當時只覺得這真是一首非常具有戲劇場景、充滿故事感的歌曲,隨著歌詞意境和音樂旋律進入曲中世界……可惜當時無法很貼切地將這首歌所傳達的畫面紀錄下來,找了幾家唱片行終於找到陳明章這張同名專輯《下午的一齣戲》,而後蒐尋了一些相關資料,才慢慢將心中對於這首歌的畫面和意境勾勒出來……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小品,在導演的分鏡表中可能會剪輯這樣的場景:一幕是1960年代時廟口前祖父搬著板凳帶著5歲男孩看歌仔戲、人聲滾滾的熱鬧情景,看不懂戲的小男孩對於周邊賣烤魷魚、削甘蔗、芭樂串的攤位更有興趣,偶爾跟著大人對著臺上叫好,清貧歲月中的庶民休閒娛樂顯得歡樂又質樸;另一幕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某個午后,廟口前搭起的歌仔戲臺,臺上戲班賣力地演出陳三五娘等經典戲碼,鑼鼓聲在磅礡的大雨中熱鬧滾滾地響起,然而臺下卻空無一人,只見臺頂戲棚已漸漸被雨霧攏罩,在畫面中淡出……多年過去,不知為何,對〈下午的一齣戲〉這首歌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鑼鼓聲慶團圓」、「臺頂是攏全雨」、「看戲的人攏無」這幾個意象,令人有種說不出的悲涼、惆悵,是對大時代中傳統戲曲興盛後的落寞、午后磅礡大雨下無人欣賞的熱鬧演出、以及都會發展下已消逝的看野臺戲歲月……

 

陳明章回憶,〈下午的一齣戲〉的創作緣起,是很多年前和作詞者陳明瑜騎車經過汐止一帶,無意中看到在下雨街頭搭建的野臺戲棚,臺下卻無人駐足觀賞,兩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沒落及母語(臺語)的消失,因而創作了這首歌。「我的創作都是要先有故事,要先感動我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每一首歌都要求到最棒、做到經典、沒有後悔才會出片。這首歌也是我跟陳明瑜創作的第一首臺語歌,希望能夠用歌來紀錄這個時代、這塊土地發生了什麼?傳統戲劇是臺灣文化很重要的命脈,可惜後來卻沒落,被脫衣舞、鋼管秀、卡拉OK等所取代了。」陳明章說。

 

 說起來,陳明章對於傳統戲劇的沒落有這麼深的感觸,可能也跟他本身的成長背景有關,童年時期他就常跟隨阿公在北投住家附近的廟口前看歌仔戲或布袋戲,「戲棚下站久了」,耳濡目染之下連鼓都會跟著打了,自然感情深刻,從後來他為電影《戀戀風塵》所譜寫的配樂、應「黑名單工作室」之邀,在《抓狂歌》專輯中主唱了〈慶端陽〉、〈新莊街〉、〈播種〉等作品,就可看出他懷舊、質樸又具人文關懷的一面。在馬世芳與吳清聖編纂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中,曾對〈下午的一齣戲〉做了很精闢的評介:

 

……同年,陳明章推出了首張錄音室專輯《下午的一齣戲》。陳明章在作品中以傳統的五聲音階來表現極具現代韻味的台灣歌謠。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蕭、笛、琵琶、南湖等傳統樂器,而吉它、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在他的編排下居然也能傳達出極為中國化的曲風。在《下午的一齣戲》專輯中,不論是對台灣文化的流失感到悲哀與懷念,或是更深層的對現今社會遺忘歷史、忽視文化的控訴,歌曲中深厚的感情基礎,不是徒有懷舊、悲歡的形式而已。這樣的詞曲一面承續了台灣民謠的哀愁特性,一面則超越純個人式的抒懷訴苦,以更寬廣的視野陳述了社會文化與人的困境。在批判的同時,其實是對人性更深的關懷。於是這齣戲儘管只有淡淡的情緒、感性而不煽情,留給人的卻是最深刻的感動。」

 

       或許因為陳明章歌曲中,所要傳達的不只是個人情感或懷舊式的抒發,而是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陳述大時代社會人文的困境,更能觸動人心,所留下的感動也更真實。臺語歌后江蕙也是被這首〈下午的一齣戲〉所打動,在其《遠走高飛》專輯中特別收錄這首歌,以優美冷靜的聲線傳達出不同的雨中「戲」味。也許這首歌由不同的人演繹或詮釋的話,可以從更多角度來聆聽及感受歌中意境及況味,無論如何,多年前在電臺聽到〈下午的一齣戲〉時的感動及當下的心情,是筆者珍藏的珍貴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