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愛你不是兩三天-不悲傷的分手情歌

作曲:潘協慶       作詞:潘協慶/葛大為
演唱人:梁靜茹
編曲:王豫民
製作:李正帆
收錄專輯:勇氣
出版時間:2000
出版公司:滾石
受訪者:潘協慶/葛大為
採訪撰文:王景新

  1999年,二十一歲的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發行第一張專輯《一夜長大》,無奈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好聲音並未獲得太多人注意;隔年,她帶著《勇氣》捲土重來,由李宗盛李正帆各負責半張專輯製作,憑著專輯同名主打歌〈勇氣〉與〈如果有一天〉、〈半個月亮〉、〈昨天〉等抒情歌,在華語歌壇站穩腳步。專輯中,〈愛你不是兩三天〉是非常特別的一首歌,歌詞明明唱著分手失戀的心情,曲風卻輕快、輕盈,輕巧地表達對舊愛難了的掙扎思緒。拜《勇氣》大賣之賜,2000年到2010年,梁靜茹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從首張專輯叫好不叫座大翻身,一路唱成了情歌天后。


  「我的每首創作背後,一定都有個真實的情感與故事。愛你不是兩三天是一場戀情和平結束後,對對方的戀念不忘。」潘協慶認為,不管任何原因,原本相愛的兩個人必須以緣盡來收場,人是離開了,習慣呢?依賴呢?真心呢?時間可以淡化,但真心愛過的、曾經存在的、緊握的,不是放手了就能放下。「總是回想起那些美好的、甜蜜的,甚至於爭吵後的、傷心的、難過的最後還是會呆在望著天空,拉起外套、懷念已經陌生的味道裡應該忘記的,怎麼也甩不了戒不掉畢竟一切是真的,真的不只愛你兩三天呀!」

  潘協慶自剖,旋律創作從不需要樂器彈奏。情感來了,旋律出現了,背後樂器甚至畫面都浮現了,真實到像可觸摸到的真實。「我會用感受紀錄,旋律出自情感,用感受接收;無所謂靈感,因為一切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不是像看一場電影,因為再精彩我們會忘,曾經經歷的,難忘。」他妙喻創作過程就是一場真實情感的經歷:經驗它,然後說出它。「想盡一切方法,讓音樂更接近情感的真實;忠於感受的表達,而不是鑽研於旋律發展與技巧。」創作這歌,正值他的創作顛峰期,「一首歌的完成大約只需半天。一首寫不完我內心感受,我會不間斷地用下一首繼續表達,直到精疲力盡!」

  「我現在想起這首歌,都會想起當時聽錄音帶寫歌的感覺,要聽上一句還得倒帶。」葛大為當年還在攻讀研究所,生活經驗有限,就把他對大學生活常見的班對分手後的觀察放進這首歌,「歌詞畫面用的素材是大學常見同學間的愛情故事,像是班對分手了就分開坐,是大家都有共鳴的事情。」整首歌最畫龍點睛又非常口語的句子「雖然我們說好了還是朋友,但為什麼卻沒有再聯絡?」更是他口中:共同的現象。」梁靜茹甜中帶點嬌嗔的「少女心」完整傳遞,也讓聽眾在聽這首歌時,能投射一種憐憫和無辜在歌者身上。葛大為自述,他偏好用直白、生活化的句子來寫歌詞,避免使用太艱深、太複雜的字詞,「流行歌曲要讓大家聽得懂、有共鳴。」不過他也坦言,現在寫不出「寫給你的信只留下最後一封。」這樣的詞,因為很少人寫信了「這歌聽得出時代感。」儘管如此,卻保留了那個書寫未退流行、也還沒有各式即時通訊軟體干擾的單純時光。

  〈愛你不是兩三天〉由當時二十二歲的梁靜茹唱來,年紀、心境、愛情觀,甚至音色都很契合,就這樣成就了一首與〈勇氣〉可等量齊觀的歌。葛大為從一入行就左手作詞、右手企劃,雙軌並行「《勇氣》裡面的〈勇氣〉、〈如果有一天〉是比較沉重的歌,當時就設定〈愛你不是兩三天〉的曲風要比較輕快。」然而,他最初聽見的〈愛你不是兩三天〉demo卻是沉重而緩慢的,「Demo老師唱的,我邊聽邊想像靜茹唱起來該是什麼樣子。」他直覺輕盈的感覺較適合她,就在潘協慶〈愛你不是兩三天〉的歌名架構下,把握研究所週末在咖啡館念書的空閒,「邊聽錄音帶demo邊筆記寫歌詞,再整理到電腦交稿。」後來進錄音室,製作人李正帆將原demo的悲傷氣氛一百八十度大翻轉成後來我們聽見的輕快曲風。對潘協慶來說音樂只是音樂,沒有明顯分類,「在創作時我不會知道我會做出什麼,而我寫完就是結束了。」至於完成品會如何再被創作,他寫完就放下了。「其實我聽每一首最後成品,就像聽一首新歌一樣讓人興奮。而這首最後成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因為我聽見了的是另一個故事。」

  「這是我第一首賣到KTV的歌,同學都會特別點來唱。」葛大為也感謝當時滾石唱片謝芝芬給他機會寫歌詞,讓他這麼一路寫了下來,成為堪稱是2000年後,質量數一數二的作詞和企劃;合作的大牌無數,劉德華〈冰雨〉、鄭秀文〈出界〉、辛曉琪〈承認〉、那英〈不管有多苦〉、王菲〈半途而廢〉、許茹芸〈美夢成真〉、周華健〈有故事的人〉等,都是潘協慶為天王、天后作嫁的代表作,歌手個性與形貌各有不同,他都精準地創作出歌曲,無違和感地手寫歌者口。潘協慶不諱言,他首先是這些大牌歌手的粉絲,「我一定要愛上,才能為他寫歌;一定要愛上,才會多想;一定要愛上,才能去想:我如果是他...。」潘協慶對音樂喜好包羅萬象沒有限制,只要有感覺就能創作。「而我的個性也是多重性格,無論什麼人,只要我願意走過去,我就能為他創作。挑的是我有沒有感覺,而不是挑人。」偶像歌手出道,歷經唱片工業鼎盛期,轉幕後幾乎成為其他歌手的「代表作製造機」,確實很讓人期待潘協慶能在這個新時代再為歌者代言,寫出這個時代的口氣與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